江澤民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,8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,必須始終自覺的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,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、凝聚力和戰斗力,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。新中國成立,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,黨的建設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建黨思想的基礎上,與時俱進,取得了新的建樹。
加強黨的思想建設,根本的是堅定不移地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,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
———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。黨從誕生之日起,就把馬列主義確立為指導思想,并堅持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。在這個結合過程中,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,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,即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。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,同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一起,成為黨的行動指南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,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,對于國際國內變化了的形勢進行了新的思考、判斷和概括,繼續圍繞“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、怎樣建設黨”的問題,提出了“三個代表”的重要思想。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、毛澤東建黨思想、鄧小平黨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,是新時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,也是我們黨20多年來,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最新的理論建樹。
———堅持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一。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。那時,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,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,而且還可以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發展和運用;精神文明高度發展,一切社會成員同傳統所有制和傳統觀念徹底決裂,共產主義覺悟和科學文化水平大大提高,人的全面發展,人的解放將成為現實。這個最高綱領是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和精神動力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,需要幾代人、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奮斗。我們要正確認識黨的現階段奮斗目標與黨的最高綱領的關系,重要的是立足于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,努力當好“三個代表”,既要堅定理想,更要腳踏實地為向共產主義過渡準備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條件。
——堅持黨的思想路線。在改革開放之初,黨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。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。江澤民同志提出,把握了這個精髓,也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,也就把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的歷史聯系和科學體系。馬克思列寧主義、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,丟了就喪失根本。同時一定要處理好堅持與發展的關系。發展是最好的堅持,創新是最好的繼承。貫徹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,我們必須堅持黨的思想路線,大力發揚求真務實,勇于創新的精神,創造性地推進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,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。
加強黨的政治建設,根本的是保證全黨堅定不移地、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
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我們黨提出了“一個中心、兩個基本點”的基本路線?;韭肪€要管一百年,動搖不得。黨的建設必須緊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來進行。保證全黨堅定不移地、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,是新時期我們黨最重要、最根本的政治建設。
江澤民同志把舉什么旗同走什么路聯系起來,提出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,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。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我們黨一條重要的經驗,就是堅持全面、正確、積極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。這條基本路線,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綱,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。要把“一個中心”同“兩個基本點”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。這是20多年來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經驗,是我們事業勝利前進最可靠的保證。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,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方面的展開,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。按照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建設黨,就是要圍繞黨的基本路線、基本綱領建設黨。
加強黨的組織建設,根本的是把黨建設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,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
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,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,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,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,進而提出了干部隊伍革命化、年輕化、知識化、專業化的“四化”方針,其中首先是革命化。在此基礎上,江澤民同志對于黨的組織建設問題,強調了以下重要思想觀點。
——建設一支能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。高級干部不僅要努力成為有知識、懂業務、勝任本職工作的內行,而且首先要努力成為忠誠于馬克思主義,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,會治黨治國的政治家。特別要培養和選拔好跨世紀擔當重任的一批接班人。同時,以思想建設為重點,把各級領導班子建設成為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、具有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、團結堅強的領導集體。根據江澤民同志的“講學習、講政治、講正氣”的重要思想,在縣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了“三講”教育活動,這是為加強領導班子建設、提高干部隊伍素質、解決新形勢下黨性黨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。
——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。一定要防止出現“基礎不牢,地動山搖”的情況。黨的基層組織都要從各自的特點出發,認真履行黨章規定的職責,努力成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、團結和帶領群眾完成本單位任務的堅強戰斗堡壘。加強國有企業、農村、社區、學校、科研院所、部隊等黨的基層組織建設,尤其要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其他新經濟組織、社會組織、民間團體、流動人口中開展和加強黨建工作,不斷探索新形式、新途徑、新方法。在農村開展的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,推動解決當前農村的突出問題,有效地提高了基層干部的素質,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,就是一次這方面的成功探索。
——吸收新黨員要堅持首先思想上入黨。貫徹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,必須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,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,來自工人、農民、知識分子、軍人、干部的黨員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。同時,為了不斷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,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、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、經過長期考驗、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,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。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,是否符合黨員條件,是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。
加強黨的作風建設,根本的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
鄧小平同志強調,執政黨的黨風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。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,決不能手軟。在此基礎上,江澤民同志在黨的作風建設方面,突出強調以下重要思想觀點。
——樹立和發揚好的學風。全黨要加強學習,結合新的實踐,學習,學習,再學習。學習是多方面的,首先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。關鍵是要掌握其理論實質,善于把其基本原理運用于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,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勇于創新。
——樹立和發揚好的工作作風。在這方面存在的兩個最大的問題,一是形式主義,二是官僚主義。搞形式主義,要害是只圖虛名,不務實效。官僚主義作風,要害是脫離群眾、做官當老爺,它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封建社會形成的“官本位”意識。由此而來,提出了加強黨的思想作風、工作作風建設的一系列要求和對策。
——密切聯系群眾,始終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。從根本上說,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、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。堅持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,最根本的就是要統一體現在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。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、干部,都要努力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系,維護人民的利益。
——在黨內決不允許腐敗分子有藏身之地。“治國必先治黨,治黨務必從嚴。”越是改革開放,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越要從嚴治黨。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,警鐘長鳴;既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,又要一個一個地打好階段性戰役;堅持標本兼治,教育是基礎,法制是保證,監督是關鍵。通過深化改革,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。
加強黨的制度建設,從嚴治黨,關鍵在于建立一套便利、管用、有約束力的機制
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黨的制度建設,強調領導制度、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、全面性、穩定性和長期性,提出要完善黨規黨法,使黨內生活制度化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們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,取得了重大成果:廢除了實際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,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,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,加強城鄉基層民主建設,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,等等。
在此基礎上,江澤民同志強調,從嚴治黨,嚴肅黨紀,最根本的就是全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、干部,都要做到嚴格按照黨章辦事,按照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黨的各項規定辦事。
——嚴格按照黨的領導制度辦事。首要的一條,就是要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,保證中央的政令暢通。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組織的領導和決策制度,黨對人大、政協、政府以及其他方面領導的體制,推進黨內民主的制度化、規范化。要顧全大局。各個地方、各個部門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,在這個大局下做好各自的工作。
——堅持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。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,也是根本的組織紀律。各級黨委務必認真執行黨委會的工作規則,做到集體領導、民主集中、個別醞釀、會議決定。
——積極穩妥地進行干部制度改革。主要是在干部的選拔、考核、任用、交流、監督等方面,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,以不斷培養和造就黨的各級各類的優秀干部。決定干部人事任免,必須嚴格執行《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》、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》等有關制度和規定。
——從中央到地方,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工作部門,都要建立、健全和完善規范的工作機制。黨委的各職能部門,各管什么,相互關系是什么,與所涉及的人大、政協、政府和人民團體的關系是什么,都應該制度化、規范化。
回顧80年的征程,展望21世紀前景,我們對于實現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充滿信心。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用黨的基本理論武裝全黨,并緊跟時代不斷進行理論創新,就一定能夠實現黨的建設的總目標,使我們黨永遠保持先進性,永遠立于不敗之地。
(索延文)